【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40载 人才培养结硕果
长期以来,农业科学紧紧围绕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和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的职责使命,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吸引聚集优秀农业科技人才,逐步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强化人才培养机制,造就了一支学科专业比较齐全、高层次人才集中、人员结构优化、勇于开拓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为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一、恢复与重组(1978-1984)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农业科学恢复建制,陆续收回了下放的研究所,重组和新建了一批科研机构,人才队伍得以恢复和发展。
“六五”期间,农业科学以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科技人员队伍为核心,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科技人员队伍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一是有组织地进行科技人员的合理调整,并从京外调进科技人员200名左右充实到京内各研究所(室)。二是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重点,开展科技人员培训。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1981~1985年共派出考察团、访问学者、进修人员478批、869人次,接待来自40多个国家和国际研究组织的学者和官员346批、912人次。四是优先恢复科技人员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1980~1983年,有400多人评定为高级技术职称,2000多人评定为中级技术职称。五是建立研究生院,1979年正式开始招生,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经过几年的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得以恢复和发展,科技人员数量迅速增加,层次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一支专业领域广、研究能力强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1980年,邱式邦、李竞雄、徐冠仁、鲍文奎、朱祖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4人被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二、改革与发展(1985-2001)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的改革。农业科学制定了“调整人才结构,开展继续教育,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能人员”的人才发展战略。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一方面通过调整学历、职称、专业结构和促进人才流动,不断优化各层次群体人才结构;另一方面是通过知识更新、专业培训、重点培养等促进年轻科技人才的成长。
“七五”期间,农业科学具有高级职称人员由400多人增加到1251人,共举办200多期继续教育培训班,6000多人次参加培训,科技人员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更新和补充。“八五”之初,农业科学颁布了《关于加强农业科学科技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了“依靠中年科技骨干,继续发挥老专家的作用,大胆任用、大力培养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的人才工作方略。通过设立青年科研基金,建立重大课题第二主持人制度,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活动,鼓励年轻科技人员争取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措施,逐渐形成一支由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主的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的科技队伍。“九五”期间,农业科学提出了培养造就100名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计划,制定了《培养、选拔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意见》和《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选拔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选拔了73位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首批18名开发推广专家。通过人才培养政策的实施和老一辈科学家的传帮带,一批年轻的学科带头人才迅速成长起来,挑起了我国农业科研工作的大梁,解决了科技人才队伍年龄老化、人才断层的问题。
在此期间,庄巧生、李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卢良恕、刘更另、李光博、沈荣显、方智远、张子仪、范云六、董玉琛、郭予元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三堆、何中虎等1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方智远经人事部批准授予一等功奖励;1070人获政府特殊津贴;24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5人成为农业部“神农计划”提名人;120人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三、调整与创新(2002-2012)
进入21世纪,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指导下,农业科学瞄准农业科技前沿和新时期我院发展的战略目标,重新凝练、调整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和重点,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将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作为新时期发展的重点。
2002年初,农业科学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梯队建设需要,实施“杰出人才工程”,确定了“学科领军、学术带头、专业骨干”三个层级的杰出人才岗位标准,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实施5年之间,共招聘到一级岗位杰出人才43人,二级岗位124人,三级岗位239人。通过“杰出人才工程”的持续实施,使我院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人员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梯队层次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骨干人才队伍得到充实,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得到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外竞争实力得到了显着增强。2007年在“杰出人才工程”基础上,启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遴选出13个院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90个所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使农业科学的农业科技创新从原来单兵分散的“点”突破,逐步走向紧密连续的“集群”研究,人才资源得到整合,整体效应逐步呈现。
经过10余年的培养锻炼,一批优秀人才已逐渐成长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一支中坚力量。陈宗懋、刘旭、吴孔明、喻树迅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梅旭荣等38人成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李宝聚等9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万建民等58人获政府特殊津贴,并涌现出一批卓越创新科研团队,41位专家和团队获得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在水稻、棉花、植保、遥感等领域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突破与跃进(2013-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科学以习近平总书记人才工作重要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我院建院60周年贺信指示精神,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推进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
2013年,农业科学启动实施“青年英才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引才导向,坚持“宁缺毋滥”选才标准,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双轮驱动”,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高水平的青年学科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批40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创新人才,努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符合院情的引才育才新机制。2014年,该计划入选首批全国55项重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截止目前,农业科学通过“青年英才计划”引进海内外人才共计220人,包括海外引进人才121人,国内引进人才99人,引进人才中有22人担任科技创新工程团队首席;培育自有优秀青年人才176人,包括院级人才46人、所级人才130人,培育出“万人计划”、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等20余人。
2017年6月,在农业农村部韩长赋部长的亲自倡导和指导下,农业科学启动实施青年人才工程,这是一项面向未来、实现跨越、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工程,确定了“优化结构、高端引领、完善机制、强化支持、营造环境”的人才发展思路。2017年7月,农业科学召开了建院以来的首次人才工作会,全院上下解放思想,凝聚共识,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人才强院战略。同时,出台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保障等12个方面提出了30项改革措施。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院级相继制定了《农科英才特殊支持管理暂行办法》、《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管理暂行办法》、《“青年英才计划”管理办法》、《人才跨所流动暂行办法》、《农科英才住房租售暂行办法》、《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人才工作制度,院属各单位配套出台109项措施办法,全院人才工作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初步构建。
2018年9月,农业科学召开了人才工作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交流人才工作经验,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研究新思路、新举措,以全面贯彻落实“三个面向”“两个一流”作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总方向、总要求、总抓手,部署新时期人才工作重点任务,积极落实保障用人主体自主权,大力推进实施人才分类评价,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五年间,唐华俊、万建民、王汉中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化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2人入选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26人获政府特殊津贴,23人获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5人、6个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41位专家和团队获得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等。
截至目前,农业科学共有科技人员5911人。其中,正高级1142人,副高级181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科技人员的比例达到5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4471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75.6%。两院院士13人,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5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6人,在职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6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9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9个,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11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82人。特殊支持的农科英才307人,其中顶端人才12人、领军人才A类32人、B类67人、C类90人、青年英才106人。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科学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紧围绕乡村人才振兴工作重点,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开展“一懂两爱”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全面加强科研、管理、支撑、转化四支人才队伍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