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康震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教育» 专家学者» 农科英才

于康震

【字体:

  “解决动物疫病防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最终还是要靠科技,狠抓科学研究工作,狠抓科技推广工作,及时研制出比较好的防控技术并迅速推广应用。这是禽流感防控非常重要的一个经验。”这席话出自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之口。
  是啊,作为我国禽流感系统研究的开拓者和禽流感疫情防控的参与者之一,于康震体会得太深了。

  咬住青山不放松 冲破云海迎彩虹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一养禽大国来说,对付禽流感仅靠扑杀是远远不够的,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才是现实的选择。”

  2004 年春节前后,H5 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在给东南亚一些国家造成严重危害后,开始在我国部分省区大规模暴发。有的群众抱怨:怎么刚刚战胜了“非典”,又来了禽流感,难道新世纪的中国真的就如此多灾多难吗?有人担心地问:我们能控制住疫情吗?然而,50 天之后,我们打赢了这场举世瞩目的禽流感阻击战,全面控制住了疫病的流行。在外行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奇迹。有些外国媒体猜测:“近50 起高致病性禽流感,忽然一下子就没了,是不是不报、瞒报了?难道中国有天兵天将吗?”时任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新闻发布会上掷地有声地说:“不是中国有天兵天将,而是有两大法宝:一是我们有组织优势、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群防群控;二是我们依靠科学,有最好的禽流感疫苗作保障。”农业科学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历时十余年研制出的禽流感疫苗及防控配套技术,在这场阻击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支撑作用,立下了大功。

  当2005 年H5 亚型禽流感病毒由于候鸟传播而再次在国内暴发时,我们依然能够从容面对,岿然不动。

  让我们再重新审视一下人类和禽流感斗争的经历。

  在国际有记载的禽病史上,禽流感是一种毁灭性的疾病。自1959 年至2003 年亚洲暴发禽流感以前的统计看,在全世界共暴发了20 多起高致病性禽流感。其中多数是在鸡群中暴发的,每次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不仅给养禽业造成了重创,而且还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以美国为例,1983—1984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弗吉尼亚州和新泽西州暴发了严重的禽流感,共淘汰了1 700 万羽家禽,耗资8 500 万美元,补贴生产者损失3.49 亿美元。这在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史上非常着名。

  于康震知道,在和禽流感这一类疫病的较量中,早一天研制出防控措施和疫苗,我们就会占得先机。所以,1994 年,于康震回国后就力主开展对禽流感的研究。因为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使他感受到禽流感对一个国家财力和物力以及人力等方面的巨大消耗。他认为,根据烈性传染病流行途径和规律分析,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中国发生不是不可能的。他敏锐地感觉到,对禽流感如果不尽早研究、没有完善的应对措施,迟早会成为中国的大问题。

  当时,国内对于禽流感的系统研究几乎处于空白。于康震回忆道,“我们对于禽流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西方国家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九五”攻关立项的时候,有的专家表示出了不理解,当务之急是新城疫等这些在中国四处横流的疫病,为什么要去研究中国尚未发生的禽流感?面对质疑,于康震四处奔走呼吁。当时,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认识,认为如果一旦来了禽流感,我们也可以像美国那样采取扑杀的办法来解决。但于康震坚持认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一养禽大国来说,对付禽流感仅靠扑杀是远远不够的,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才是现实的选择。”因为,我国家禽总的饲养量大,养殖点密度大且养殖条件简陋,有效的封锁措施很难实行。经济实力也不允许我们在禽流感暴发后,单纯地进行扑杀。

  尽管中国当时还没有禽流感,但于康震还是说服了那时的哈兽医所所长,于1994 年挂牌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禽流感研究实验室,并定位为开展禽流感系列诊断方法的研究和疫苗的研制工作。由于是新成立的研究组,尚没有条件获得国家立项,而哈兽医所当时的经济状况还不宽裕,只能给予这个研究组很小额度的经费支持。于康震带领他的小组潜心工作了两年。1996 年,禽流感研究小组得到了国家项目的支持,他们申报的禽流感疫病诊断和病毒分型技术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立项。经过8 年的努力,终于在2002 年研制成功了禽流感分型诊断技术和H5N2 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奠定了我国禽流感防控技术的基础。其间,他们先后得到科技部国家攻关、“973”、“863”计划、农业部专项、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计划以及省、市相关科研计划的立项支持,使他们得以系统开展禽流感分子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诊断技术、预防疫苗的研究,攻克疫苗生产的技术与工艺,形成最高日产疫苗1 500 万羽份的规模化应急生产能力。

  这些工作,为日后打赢禽流感阻击战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储备。事实证明,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的防控路线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特点。他主持的H5 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获得2005 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可以说,于康震是我国禽流感系统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磨刀不误砍柴工 优秀团队攀高峰

  科技工作要实现可持续创新和发展,不仅需要有杰出的领导人才,更需要有优秀的人才群体。这是现代科技发展趋向综合化和整体化的需要,也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994 年,于康震的研究组加上他本人才5 个人。于康震意识到,要想搞好科研工作,没有一支优良的团队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千方百计地网罗人才。

  1997 年起,于康震任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全所工作,1999 年升任所长,这给了他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
 


  他提出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人才分流”的科技开发和人才管理模式,接着又实施了“成果战略”和“人才战略”,建立起了“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使哈兽医所在3 年内走出了困境。

  现任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研究员,当年还是于康震的学生及师妹。在于康震的禽流感研究团队最需要人的时候,陈化兰博士毕业了,为了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陈化兰有想去美国深造的愿望,于康震没有阻拦,他告诉陈化兰,你可以出去,然后到时间你就回来,回来后你可以再出去。陈化兰真的按时回来了,回来后仅仅待了20 天,又再一次出国。“那时候我们就想传达出一种来去自由的信息,一种出国容易回国再出去也容易的信息,让科研人员对我们有信心。”于康震说。

  1999 年到2000 年,于康震先后派出他的3 名博士研究生到美国和德国的国际着名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0 年末,于康震上调农业部畜牧兽医局任副局长,这对于他个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发展机会,也有利于加强全国动物疫病防控的技术指导力量。但对于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禽流感防控研究来说,却面临着新的选择。

  此时,陈化兰正在美国进行深造,为了不使禽流感研究工作因为一个人的变动而受到影响,同时也看好陈化兰具有主持此项研究工作的优质潜能,于康震坚持自己仍然兼任禽流感课题的主持人,因为他知道,当时哈兽医所的禽流感研究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禽流感研究的事业不能中断,而且要发扬光大。

  于康震在哈兽医所营造的宽松环境,不仅更好地吸引了人才,也学习到了国际上的先进技术。2002 年下半年,陈化兰学成归来,于康震把主持禽流感防控研究工作的重任逐步转交给她。后来,在于康震的指导下,她和同事们一起大胆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新型H5N1 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为全国禽流感防控持续作出了新的重要贡献。

  禽流感团队也逐渐羽翼丰满,2003 年,被国家正式命名为“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2008 年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命名为“OIE 禽流感参考实验室”。

  从1994 年开始从事禽流感的系统研究,到2002 年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再到2004 年禽流感阻击战,为了打赢这一仗,于康震和他的团队艰苦奋战了10 个春秋。

  “只要禽流感存在一天,我们的研究就会继续深入。”现为国家首席兽医师的于康震,承担了统筹国家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更大的责任,但他始终坚持“我们的科研工作应该与国家需求相结合,要有能力承担更多的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课题。科研一定要走在疫病防控的前面。”

  于康震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农业科学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供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