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兴全
教书育人 严谨求实
朱兴全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也是一名优秀的教师。2002 年,作为华南农业大学引进的学科带头人,他放弃了国外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怀着赤子之心回到祖国,到学校任教。从学者到教授,面对角色的突变,他谦虚地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前辈请教,经常去旁听他们讲课和学术报告,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他逐渐悟出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以作报告的形式上课。
他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学时必须端正自己的态度,一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每次在确定报告主题之前,他总是先向学生了解意见,通过交流,从学生的意见中确定报告的内容。对于自己准备的课件,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一般都会让他们事先了解、分析课件内容是否完善,并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
通过和学生们的教、学互动,言传身教,他在传授学业之时,也将严谨、求实的作风贯穿于学生心中。他的教改论文发表于寄生虫学学术方面的国际SCI 期刊,还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小动物寄生虫病学》教材,主编了《兽医专业英语》教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由于他学术水平高、知识面广,英语流畅,教学方法新颖得当,讲课富有激情及感染力,他所讲授的课程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与好评。朱兴全的教学风格很有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他总能变换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互动和谐的学习环境,每一个幽默风趣的话语及丰富的肢体语言都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他会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 力求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教以来,他先后培养博士后、留学生、博士生、硕士生60 多人。亲自带他们做实验,为研究生们答疑解惑,和他们一起吃食堂,一起唱歌、打球。学生们评价他是他们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他所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有多人分别荣获国际科学基金(IFS)、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广州市青年科技创新奖”、华南农业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农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奖等荣誉;研究生毕业后都找到了较满意的工作。
潜心科研 硕果累累
1985 年9 月,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兽医专业毕业的朱兴全,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农业科学研究生院的硕士研究生。在这里,他的学习理想得到了升华,他决心要在兽医界干出一番事业。毕业后,他主动选择位于兰州的农业科学兰州兽医研究所,要求留在祖国的大西北工作。1995 年5 月,受国家教委派遣,朱兴全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进修,随后,他选择了澳大利亚名校墨尔本大学攻读分子寄生虫学的博士学位。
他身上有一种执着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他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工作努力,科研业务能力出类拔萃、脱颖而出。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年仅25 岁的他接替退休的导师主持课题组的工作,领导比自己年龄大一倍的两位同事以及与自己同龄的几位年轻人。朱兴全事事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他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任劳任怨、大公无私的品格和很强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同事们的肯定,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拥护,使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进展迅速,也使他在兽医寄生虫学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朱兴全在工作之余辛勤的耕耘,刻苦的研究,朱兴全在20 多年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年来,他主持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要研究课题20 多项。建立了弓形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异尖线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血吸虫病、片形吸虫病等人兽共患病的特异PCR、LAMP、ELISA、金标试纸条等诊断、检测方法,申报了8 项国家发明专利。首次测定了犬弓蛔虫、猫弓蛔虫、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等6 种线虫及带形带绦虫等3 种绦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研究了其基因组结构,重构了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
在国际上首次筛选鉴定出与猪蛔虫性别发育及感染性相关的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用RNAi 技术研究了其中代表性基因的功能。首次对淡色库蚊及嗜人按蚊雌蚊特异及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研究,筛选鉴定出与性别发育相关的基因。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人和动物20 多种重要寄生虫的核rDNA 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发现ITS 序列可作为人和动物寄生虫的遗传标志。应用ITS 标志首次在国际上建立区分10 多种不同种属寄生虫的分子生物学新方法;首次证实在我国存在“中间型片形吸虫”;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猫体内发现一种新的弓首线虫—马来西亚弓首线虫。首次发现人蛔虫和猪蛔虫之间在rDNAITS—1 序列存在差异。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将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 技术用于研究寄生虫的遗传变异。他在人兽共患寄生虫的功能基因组学、线粒体基因组学、分子分类学、分子检测及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推动了行业发展,为振兴我国畜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着名分子寄生虫学家,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
曾多次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 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第二届振兴中国畜牧贡献奖、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奖等各种奖励及荣誉。他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珠江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兽医学组成员、首批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由于他所取得的学术成绩及社会影响,目前,朱兴全还兼任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一、第十四届生命科学部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国际科学基金会(IFS)项目评审专家;寄生虫学领域着名国际SCI 期刊Trends in Parasitology(IF5.1)、Parasitesand Vectors(IF2.9) 及Parasitology Research(IF2.1)编委,12 份国际专业SCI 期刊审稿专家;国家科技部、教育部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动物学报》《寄生虫学与医学昆虫学报》《畜牧兽医学报》等杂志编委;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学与免疫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发育与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20多个学术兼职。
建言献策 回馈社会
面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得到的荣誉,朱兴全认为,作为一位科学家,要有一颗充满感恩的心、充满爱的心。感恩一切有恩于自己的人和事!在和同事们、学生们工作学习中,他总是会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在他回国后的10 年里,他先后应邀到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扬州大学、广西大学和广东医学院等高等院校及研究所作专题报告及励志报告约80 多场。他的报告经常是听众爆满,走廊上、门口都站满听众,会场掌声连连,气氛高涨,反响热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社会公益事业建言献策,回馈社会。
近年来,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居民豢养狗猫等宠物现象比较普遍,作为一名人兽共患寄生虫专家,他深深地为群众的身体健康和人兽共患病的防控而担忧。作为第10 届广州市政协常委,朱兴全在广州“两会”上提交了相关提案,建议降低城市养犬的管理费用,加强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提案提交后不久,广州市公安局等部门派专人详细听取了他的意见,并联合工商、农业和环卫等部门多次召开了专题研究会,提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到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江学者,朱兴全坚持“如果可以做好,那么一定要做到更好”。回顾成长历程,他道出了自己成功的“秘密”:第一,为人、为学首先要树立为国家、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第二,要有坚韧不拔、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勤奋刻苦的顽强毅力;第三,要具有不怕吃亏、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及团结协作精神。这些朴实的语言正是朱兴全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农业科学兰州兽医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