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三十载 基地就是家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人物» 科技人物

风雨三十载 基地就是家

【字体:

    【个人简介】
    周晓箭,男,中共党员,副研究员,1963年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从事棉花遗传育种工作。1984年和1997年先后毕业于华中农学院荆州分院和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2004年3月调入农业科学棉花研究所长江生态试验站从事棉花遗传育种工作。周晓箭承担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十一五”和“十二五”皖南试验站工作,先后参与培育适于长江流域杂交棉花品种8个,改写了棉花所品种不能过长江的历史,其中,中棉所63连续5年(2010-201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主推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000万亩。2012年,“杂交棉新品种中棉所53选育与推广项目”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周晓箭,只是广大棉花科研一线中普通的一员,无畏条件的困难,没有豪言壮语,他只是默默无闻地在田间进行棉花育种。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坳黑的面庞迎来了雪白的棉花。

立志学农,改变家乡的面貌

    周晓箭出生在湖北省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在棉田里打滚,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农村的棉田和乡音。那时,我国棉花生产状况相对落后,长江流域棉区更甚。
    1981年参加高考,怀着改变家乡面貌的志向,他毫不犹豫第一志愿就填报农校,最后如愿进入华中农业学院荆州分院学习。198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北省大同湖农场,自此,他在农村基层工作近20年。2004年,他被调入中国农科院棉花所,但仍旧在条件艰苦的位于安徽省望江县农村的长江生态试验站从事棉花遗传育种工作。

辛勤工作,江淮大地处处“飘银花”

    2003年,夏季连续高温导致主要农作物如水稻、棉花等作物花粉败育或授粉条件不适,从而导致大幅度减产,但也有很多耐高温或减产幅度小的品种脱颖而出,成为耐高温的抗逆资源。风雨旱涝是自然现象,通过大面积自然筛选可能鉴定出特种品种资源。为了把握住鉴定棉花育种材料的“天机”,周晓箭常常在地里呆上一整天,有时连吃饭都顾不上。
    棉花育种在本地是春夏秋三季进行,冬季还要到海南进行加代。棉花生长关键季节是7、8、9三个月,在长江流域也是酷暑难熬的三伏“桑拿”天。这样闷热的天气,他在火辣辣的太阳直射之下,感受着“下蒸上晒”,常常是在田间连续工作三个小时以上。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度过最热的三个月。为了宽慰自己,他常常打趣说:中医鼓励我们多出出汗、排排毒、黑坳坳、身体棒。
    与杨代刚研究员共同培育的棉花新品种中棉所63,于2007年通过国家(长江流域)审定,并连续5年(2010-201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主推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000万亩。这中间离不开周晓箭的辛勤付出,离不开他对亲本材料的“了如指掌”,“十年磨一剑、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有这个结果。为了育成更多品种,他常年驻守在长江生态试验站。也正是有了这些辛勤付出,并且在相似的气候条件中选育出来,他们的棉花品种才能在在江淮大地“遍地开花”,处处“飘银花”。

认真负责,病床上心系工作

    为了筹备好2014年11月6-7日在长江生态试验站举办的首次在安徽进行的棉花机械化示范——2014年安徽省沿江棉区油(麦)后棉花机械化釆收现场观摩及交流研讨会,周晓箭和同事们从2012年就开始与安徽省棉花研究所合作开展棉花轻简化机械化试验研究工作,历时两年。长江生态试验站主要以田间种植试验为主,没有符合沿江棉区一播三行的播种机。为完成这次机采棉示范任务,周晓箭就与山东滨州市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合作定制了一台一播三行机,通过种肥同播试用表现良好,一播全苗,为后期机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周晓箭带领同事们,不辞劳苦,多次到皖南棉区的多个机采棉示范基地进行技术指导。
    谈起这次会议,不得不提到一件事。2014年国庆节放假期间,周晓箭放弃了休息,计划于10月3日提前返回试验站开始工作。返回途中,突发事故,他被摔成了股骨颈骨折。周晓箭本想早点到基地,这下可好了,有许多事等着要做,却躺在床上成了“废人”,什么也不能做,还要让妻子从老家黄梅到望江来照料自己,他悔恨不已。可是,纵使躺在病床上,他还不放弃工作,利用手机、笔记本电脑进行“遥控指挥”,联系采棉机、组织专家和邀请参会人员。领导去探望他,劝他多休息,他却在病床上给领导汇报起了工作。他感慨道:“有什么不能有病,失去什么都不能失去自由。”
    终于,周晓箭和同事们克服了干旱、经费不足和人员不足等种种困难,完成了在安徽首次进行的棉花机械化示范。来自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技推广总站、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化研究所,以及安庆市、望江县、江西、湖北等周边棉区的各级领导和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18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示范会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和好评。这次棉花机械化示范为推进长江流域棉花机械化进程,降低棉农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植棉效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肯定,周晓箭欣慰地笑了。

 

TOP